《资治通鉴》第三卷 周纪三配资推荐
【原文】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 而许之。
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
春,秦师及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及列侯、执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译文】
秦王想征伐齐国,又顾虑齐国与楚国有互助条约,便派张仪前往楚国。张仪对楚王说:“大王如果能听从我的建议,与齐国废除盟约,断绝邦交,我可以向楚国献上商於地方的六百里土地,让秦国的美女 来做侍奉您的妾婢。秦、楚两国互通婚嫁,就能永远结为兄弟之邦。”楚王十分高兴,允诺张仪的建议。
张仪上朝,见楚国使者,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何还不去接受割地?从某处到某处,有六里多方。”使者愤怒地回国报告楚王,楚王勃然大怒,发兵攻打秦国。
展开剩余86%春季,秦、楚两国军队在丹阳大战,楚军大败,八万甲士被杀,屈及以下的列侯、执圭等七十多名官员被俘。秦军乘势夺取了汉中郡。楚王又征发国内全部兵力再次袭击秦国,在蓝田决战,楚军再次大败。韩、魏等国见楚国危困,也向南袭击楚国,直达邓。楚国听说了,只好率军回救,割让两座城向秦国求和。
【材料解析】
在弱肉强食的社会,结仇比结盟更需要勇气,也更值得敬畏。
从人际关系角度看,有些人之所以不敢对抗别人,是因为担心破坏和谐氛围。比如,在职场里,新员工怕得罪领导,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长此以往,自身价值便难以体现,创造力也会被束缚。在社交中,老实人被人欺负,不敢主动出击捍卫自己的尊严,时间长了,情绪就很压抑,最后的结果便是自我原地爆炸。
然而,我们要认清一个现实:凡是不敢跟领导提要求,对领导唯唯诺诺的人,都会被人当成材料消耗掉;凡是对朋友、对同事过度友好的人,都会被人贴上老好人标签,然后随意伤害;凡是对客户无底线妥协的人,最后的结果同样是失去尊严、失去客户。
回过头想想,我们为什么被人反复伤害?为什么别人不担心破坏和谐氛围?
我们职位低、资源少、气场小.......
错。
他人之所以敢于肆无忌惮地欺负我们,是因为这些人尊懂得从自己的内在需求,当没有遇到阻力的时候,这种人性的需求只会无限放大。扪心自问一下,当我们被人欺负不敢反抗时,我们到底是在尊从自己内心需求还是在压抑这种需求?
人与人之间,虽然有地位、相貌、财富的差距,但是在人格和尊严上是平等的,没有人敢保证自己有两条命、三条腿。所以说,遇到有损自己尊重和利益的事情,就要敢于冲突,敢于跟任何人对抗,失败了也不怕大不了从头再来,怕的是一辈子窝囊,做一辈子的缩头乌龟。
在这点上,张仪做得非常好,但是他在与命运对抗上,反而做得更好。
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出身并不显赫,甚至可以说是“草根”鼻祖都不为过。他年轻时,家境贫寒,连饭都吃不饱,但是他却有一颗不甘平凡的心。为了改变命运,他到处拜师学艺,最后在鬼谷子的细心教导下,终于练就了一身“挑事”的本领。
学有所成之后,张仪便下山希望做一番伟大功业。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各国君主看重的还是文臣武将,对那种耍嘴皮子的人天然不信任。张仪几经辗转之后,最后决定先投奔楚国令尹昭阳门下,然后再做打算。一次,昭阳宴请并客并展示和氏璧,结果和氏璧丢失,众人一致怀疑张仪,认为他贫穷而且品行不端,于是将他抓起来,吊在房梁上严刑拷打,肋骨都差点打断。张仪虽遭次冤屈,却始终咬死不承认,最终无确凿证据而被释放。
楚国这个地方太伤心,张仪选择主动离开,然后继续开启流浪的生涯。后来,经人介绍来到赵国找工作,听说师兄苏秦在赵国开展业务,于是便厚着脸皮跟师兄攀关系。但是,苏秦却对他不理不睬,为了羞辱他,故意在饭菜上给他区别对待。张仪这次来见老同学,本以为是旧交,可以求得好处,没想到反而被羞辱,这让心高气傲的高材生备受打击。心中愤懑之心难以言表,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让苏秦后悔。后来经过简单思索,断定秦国是最有潜力的诸侯国,前往那里更有前途。小池塘是养不了大鱼的,只能养小鱼小虾,注定要成为大鱼的人,从小就算在小池塘里待着,也待不下去,因为老天爷不允许。
老天爷想要某个人完成某种历史使命,他会先磨练这个人的意志、捶打他的灵魂,让他做什么都不顺利,干什么都倒霉,直到他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为止。如果这个人没有通过老天爷的考核,那么说明他不是老天爷要找的人。吴起、商鞅、苏秦、范雎等人,先前都经历了种种磨炼,最后都找到了自己,也成就了自己,他们是老天爷派下来的人。张仪也是,因为在魏国、楚国、赵国等国都郁郁不得志,最后来到秦国,反而更像是龙归大海,虎入深山。
当时,秦国正处于崛起的关键时期,急需一位能言善辩的人才来打破六国的合纵联盟。张仪恰到好处地抓住机会,后来凭借出色的口才和谋略,成功说服秦惠文王重用他。从此,他开始了自己的“名相”生涯。
敢于跟他人,跟环境对抗显然是不够的,想要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就要敢于跟命运对抗,敢于主动“制造冲突”,让自己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心理学中有个“损失厌恶”理论:人宁可忍受痛苦,也不愿承受改变的代价。这种人注定一辈子被命运、被他人蹂躏。但是如果你敢于改变,敢于跟命运发生冲突,那你一定可以成就自己。张仪就是这样的人。
在楚国,张仪本想靠跟令尹那层关系,简简单单地混口饭吃,结果对方诬陷他偷盗,没别的原因就因为他没钱没地位;在赵国,他本想靠师兄帮忙,谋个差事,可人家只考虑自己,生怕秦国断送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于是不惜采用苦肉计对待张仪。经过那么多事,普通人早已经心灰意冷,但张仪没有,他还在继续跟命运对抗。
命运虐我千百遍,我待命运如初恋。这就是张仪的真实写照,不管命运如何对待他,他都丝毫不恐惧,而是一如既往的跟命运发生冲突,哪怕付出生命都在所不惜。皇天不负有心人,张仪战胜了命运对他的蹂躏,转而他开始蹂躏别人,尤其是诸侯各国。
其中,被他蹂躏最惨的莫过于楚国。当时,楚国与齐国订立互助条约,这对秦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张仪眼见秦王遇到了难处,于是主动请缨,前往楚国搅黄齐楚关系。他告诉楚怀王,只要楚国与齐国断绝关系,秦国就愿意割让六百里商於土地给楚国。楚怀王信以为真,于是立刻与齐国绝交。张仪回国后,没有动静,老实人楚怀王以为自己做得不够诚意,于是干脆把事做绝,便特意派人辱骂齐王。
张仪眼见目的已经达到,便开始兑现自己的“承诺”。精神上的折磨远比肉体上的折磨更痛苦,楚怀王得知才六里地,顿时暴跳如雷,随后铁了心要报复秦国,弄死张大嘴。至于,楚国要不要跟秦国死磕,能不能弄死他,那不是他张仪的事情,而是秦王和秦国将军们的事情了。话又说回来,他这次主动挑事,制造各种矛盾,虽成就了秦国,但也害苦了楚、齐等国,使得整个合纵成员国都进入死循环。
张仪与楚怀王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弱肉强食的社会,你可以不主动跟别人挑事,别人就会挑你的事,如果你还不会反抗,久而久之,你就容易被别人灭掉。张仪作为一个草根阶层,他一无社会背景,二无人脉资源,想要出人头地谈何容易。尤其是在那个等级森严,朝不保夕的乱世,想要从人堆里爬出来,就要敢于跟命运对抗,敢于做第一个挑事的人。只有这样,你才能被贵人赏识,但是他给你机会还不行,自己还要有豁得出去的勇气和魄力。假如,当初张仪获得秦王赏识,但是秦王遇到难题,他没有勇气承接,更不敢单刀赴会前往楚国搞事情,那他迟早会被他人取代。
张仪的经历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发:
首先,他告诉我们,对待命运的安排绝对不能妥协,要勇于跟命运抗争,哪怕会付出生命。因为一个人与其窝窝囊囊的活着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去,后者活出了人的尊严,而前者却活成了一辈子的牛马。
其次,要敢于跟任何人对抗,做人做事坦坦荡荡,我们可以伤害别人,但是也休想别人来伤害我们,一旦发现别人损害我们的尊严和利益,就要勇于反击。张仪在楚国被令尹诬陷偷盗,这是对他人格的侮辱,虽然他没有能力弄死对方,但是他没有继续留在出国,而是默默离开楚国,然后伺机报复楚国。
最后,想有所成就要学会主动出击,不要等美好事物掉自己头上。在那个弱肉强食的乱世,你不想办法消灭别人,别人就会想办法消灭你,与其坐以待毙,不如率先干掉那些绊脚石。楚国是秦国统一中原的绊脚石,他没有能力完成这个历史使命,那就要成为别人前进的牺牲品。秦国要进步,张仪也要进步,怎么办,后者只能借助前者这个平台以牺牲其他国家来实现二者的目标。
但最重要的是,无论在乱世还是在盛世,想要立足,智慧和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光有智慧,容易被道德约束难以成事;光有手段没有智慧容易为别人做嫁衣。
公众号【鉴史悟道】,通过历史故事的分解,学习古人的智慧。在人生道路上,不迷茫,不气馁,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和优势,了解社会潜规则,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分享学校不教、书里不写的知识学问!
懂点人情世故,分享不为人知的人际关系!
关注公众号【鉴史悟道】配资推荐,免费赠送《如何成为领导心腹》《绝密人性天书》等干货。
发布于: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