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资门户网站 当母爱“走出家门”:乳儿班背后的“温柔革命”_孩子_育儿_宝宝

发布日期:2025-04-17 22:02    点击次数:106

配资门户网站 当母爱“走出家门”:乳儿班背后的“温柔革命”_孩子_育儿_宝宝

(视觉中国供图)

□ 本报记者 王甜 蒋明睿

清晨7点50分,李薇在育儿园门前第三次检查了婴儿包:纸尿裤、奶瓶、备用连体衣、安抚巾……所有物品都贴着醒目的姓名贴。透过玻璃窗,她看见保育员正蹲着给10个月大的宝宝读布书,晨光斜斜地落在爬行垫上,这个画面让她紧绷的肩膀稍稍放松。这是她产后复工的第二周,也是把6个月的孩子送进乳儿班的第七天。

在住宅楼或写字楼间,类似的场景正变得越来越常见——去年江苏新增普惠托位超1.5万个,部分机构优先配置乳儿班(6个月—12个月)。如今,当传统育儿方式面临职场与育儿成本的双重挤压,新一代母亲正重新考量母爱的边界:那些曾深埋于哺乳夜的崩溃、游走在产后抑郁边缘的焦虑、困在频繁更换育儿嫂中的无力感,最终化作对专业托育机构的审慎期待。在这场育儿观念和模式的“革命”中,乳儿班的出现重构着传统育儿方式,而母亲们最朴素的愿望,不过是让孩子在离开家人怀抱后,能继续被温柔对待。

展开剩余85%

抓住“救命稻草”

耿女士怀孕时,便陷入一场无声的战役。两边老人隔着电话劝她:“产假结束就把孩子送回老家吧,你们安心上班。”她的父母在安徽,公婆在浙江,两代人隔着地理与观念的距离——老人们坚信“吃饱穿暖”便是养育的全部,但耿女士和丈夫执拗地摇头。丈夫的童年是跟着爷爷奶奶在留守中长大的,“他总说,记忆里没有父母拥抱的温度”。

产假结束时,孩子刚满5个半月。辞职?家里背着房贷,丈夫的工资撑不起全家开销;请育儿嫂?每月近万元的费用,还要赌一个陌生人的良心。“那阵子我整夜失眠,刷遍南京的托育机构信息,最后盯上了‘乳儿班’。”

送托第一天,孩子哭到撕心裂肺。母乳喂养的宝宝抗拒奶瓶,耿女士躲在托班走廊抹眼泪。老师抱着孩子轻声哼歌,用温水一点点沾湿他的嘴唇。两周后,孩子攥着奶瓶咕咚“炫奶”时,耿女士突然觉得,“这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彤彤出生的第45天,妈妈开始寻找“救命稻草”。丈夫常年出差,父母公婆远在异乡,她独自在南京抱着啼哭的婴儿崩溃:“那段时间,我甚至数过窗外的梧桐叶子。”

她试过7个育儿嫂——第一个要价上万元,却连基本的专业护理都做不到位;第二个受不了孩子频繁夜醒,干了不到一周就辞职了……“每次换人,都像在拆盲盒,拆到的全是惊吓。”

孩子4个半月时,她咬牙推开一家托育机构——天使育儿园的门。这家育儿园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一个绿树成荫的院子里,园长带她看软包垫上的婴儿把楼梯当作“大玩具”,看老师轻声鼓励摔跤的孩子试试自己爬起来,看没有棱角的桌椅和原木色的橱柜有家一般的感觉……“和我想象的托育机构完全不同,这里连孩子的哭声都很温柔。”

周颖是天使育儿园乳儿班的老师,她的一天从消毒台面开始。7:40到岗,她将活动教具按需要摆放,测温枪、尿不湿、备用衣分层码放。8点左右迎接第一个孩子时,她已在和家长的交流中熟记孩子昨夜睡眠和今早喂养情况,另两位老师负责照看和收拾,在互相补位的默契中完成所有交接。

看着孩子从不太情愿离开妈妈的怀抱,到每天自己拎着小包主动要出门上学,彤彤妈妈感叹:“突然有一个让你觉得很靠谱的地方,可以松口气的时候,你会无比感激!”

为了让更多“彤彤妈妈们”放心,托育机构们纷纷建立各种形式的“乳儿档案”。比如南京市秦淮区的“因爱保育”托育园,档案中详细记录着每日睡眠时间和时长、喝奶次数和毫升数、纸尿裤更换及排便情况……数据每日同步给家长,连红屁股都要记录在案。“乳儿班绝不是简单的‘看孩子’,而是一套科学体系。”负责人徐红霞说,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宝”,老师记录得详细,家长更安心。

新旧观念拉扯

“家里四位老人都可以轮流帮你们照看,为什么还要送托?”“孩子还这么小,你们就让他去一个陌生的环境、交给陌生的老师,不心疼吗?老师顾得过来吗?”“这么多孩子在一起,肯定有很多细菌,孩子生病怎么办?”这是乳儿班很多年轻的父母会遇到的“盘问”。

这些问题,是有些乳儿班招生困难的原因,更是很多乳儿班“一位难求”的原因。

“都说孩子是谁带的就像谁,那家庭养育环境中的照护人,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婴儿的成长,这里面的随机因素太多了。”9个月男孩米奇的妈妈和爱人都是南京人,两边老人也在身边,但她还是坚持把孩子送进了乳儿班。

“我们家是双胞胎儿子,孩子出生后最多的时候家里同时有两个育儿嫂和一个保姆在,但时间久了我发现,育儿嫂只能满足孩子基本的照料需求,可孩子需要的陪伴、社交和互动她们没法提供。”于是,淮安的乔女士在孩子4个半月时就选择托育,如今,孩子已经16个月了,“两个宝宝适应得很快,在家里反复教不会的技能,到乳儿班一学就会。”

实际上,对开设乳儿班的托育机构来说,如何带好宝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淮安见乔托育园创始人、园长徐梦颖坦言,从2022年9月开园以来,园内一直有乳儿宝宝,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难题。比如每个宝宝入托时间不同,在家中的作息、喂养方式都各有不同,所以在园所调整时也往往需要一段时间。“当时有托育老师习惯了带1岁半到3岁的宝宝,突然要照顾小月龄的孩子,心理压力非常大。”还有不少家长“照书养娃”,按照各路“专家”的说法和老师反复沟通:“怎么有的专家说5个月添加辅食,你们6个月才添加?”“宝宝很多天没有排便了,是不是应该做些按摩?”让人深感,关于低龄托育的“市场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0—1岁宝宝的需求差异极大,不能‘一刀切’。根据宝宝的自身情况,老师会在饮食上逐步帮宝宝排敏,乳儿班还单独设置睡眠区,避免交叉干扰。”徐红霞说,在课程设置上,托育机构也会结合婴幼儿发展指标设计活动,如针对6个月宝宝的“空间感知游戏”、10个月宝宝的“扶站训练”等。

在采访中,多位育婴员和保育员提到“回应性照护”。“回应性照护作为儿童早期发展的五大核心之一,直接影响孩子认知与语言、运动协调、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天使育儿园负责人于雪萍具有多年学龄前儿童教育经验,她表示,“对于婴幼儿来说,教育不是‘教’,而是‘回应’,识别孩子的需求信号是回应性照顾的前提。”如,有的宝宝饿了就会不停地裹嘴,尿不湿不舒服就不停地抓屁股。“他们不会用语言表达,就需要我们通过观察、解读并即时回应其生理和心理信号。”

“我们非常能够理解,孩子越小,家长关注得越细节,甚至连排便的性状都需要关注。”徐梦颖说,所以除了日常的保育记录表之外,园所也会定期请社区医院的儿童保健医生针对老师和家长开展新生儿喂养、抚触的讲座,三方多进行沟通。此外,托育机构想要良好运行,也离不开托育老师的付出。“大班的老师带的孩子多,很辛苦,乳儿班的宝宝需求不一样,老师也很辛苦。”徐梦颖直言,托育事业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要求老师们付出的更多,在管理上托育机构也要相应地调整老师薪酬结构,根据不同的工作内容,有针对性地做绩效拆分,给老师们更人性化的考核。

缓解育儿焦虑

政府支持是普惠托育快速发展的关键。为解决年轻父母的“后顾之忧”,2020年起,江苏省政府连续5年将普惠托育纳入民生实事项目。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江苏省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围绕就近托、普惠托、放心托,不断健全0—3岁婴幼儿普惠托育服务体系。目前全省有0—3岁婴幼儿托位数超过36万个,普惠托位占比超过65%。

“尽管我们园区每月3800元的普惠价格较市场育儿嫂费用低,但家长对照顾孩子的细致要求并未因普惠性质而降低。”南京贝想婴托育集团负责人李季凤介绍,该园最初主要接收2—3岁幼儿,但近年来随着家长对小月龄托育需求的增加,现在甚至满月就可入托。

此外,针对不少上班族无法按时接送的困难,园区还提供了“延时”服务。贝想集团2岁以下在托幼儿有100余人,总托育规模500多人,小月龄班级已出现排队现象。

“我们感受到,年轻家长的需求很强烈,但是信任关系的建立是一个慢慢磨合的过程。”在于雪萍看来,好的乳儿班,并不在于硬件设施有多高端,最关键的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把一切细节做到位。

“孩子这么小,生病了怎么办?”这是许多家长的担忧。于雪萍介绍,天使育儿园与鼓楼区卫健委、鼓楼区妇幼保健所深度合作,建立“医育融合”体系:区妇幼保健所为婴幼儿提供健康档案管理并进行专业指导,园区引入婴幼儿发育评估系统,跟踪每个孩子的生长曲线,确保早期发展“不落一步”。在天使育儿园,每一名在园儿童都有“一人一档”健康记录,妇保所医生定期入园体检,儿童保健专家开设家长课堂,传授科学喂养、疾病预防知识。

“当我们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乳儿班照护流程的视频,或者带着小宝宝到户外活动时,总是能接到很多问询,不少家长表示‘早知道这么小的孩子可以送托就好了’。”徐梦颖说配资门户网站,低龄托育还需要让更多人知晓,托育人员也需要转变思路,认识到自己不仅仅是托育从业人员,也是助家长更好地养育孩子的助手,能真正帮助家长缓解育儿焦虑。